唐宗海

时间:2024-03-07 06:34:46编辑:影视君

唐宗海的个人简介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享年五十六岁。

唐宗海 - 人物简介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彭县人,生于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于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享年五十六岁。他先攻儒学,为诸生时在四川已经颇有名气。光绪年间举进士,中年之后则转而研究医学,主张兼取众家之长,“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血证论》、《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其主要代表著作。

唐宗海 - 人物概述

唐宗海少年读书,准备考科举,稍长即善书画,并精通《易经》。因 其父亲多病而自学医学,攻读《内经》、《伤寒论》及历代其他名医著作, 逐步掌握了医学知识。他常与登州(今山东蓬莱)张士骧、夔门(在今四 川)张汉槎等切磋医理。由于医术精湛,名望很高,先后有数十人随他学 医。光绪十五年(1889)中三甲第 35 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并应诏为慈禧 太后治病。嗣后,迁居京、沪、粤等地,以行医为业。在沪之时,当地邓 甚章先生遇到一例疑难病证,难以下药,延请唐宗海诊治,经他治疗后, 患者很快痊愈。此举使上海医界为之震惊,邓甚章先生更是佩服,誉他为 “津梁”。唐宗海暮年返回家乡,后在彭县故世。他的儿子唐祖鉴(字镜 民)兼通医学,曾校刊唐宗海所撰《医易通论》一书。

唐宗海为中医七大派“中西医汇通派”创始人之一。

唐宗海 - 人物生平

唐宗海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

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4年,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奉母赴京后医名大噪,誉满京华。后寓沪上,当西学东进时,他认识到西医、中医各有所长,力主汇通中西,厘正医道。便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相继问世。

光绪20年(公元189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刊行。以上四书,加上《血证论》,辑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出,行销国内外,医名远播印支和南洋等地,光绪22年(公元1896年),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l岁。唐宗海作为一代名医和中国早期中西医结合的杰出代表,不仅医术精良,而且医学著述颇丰,除《医易通说》、《六经方正中西通解》、《痢症三字决》等书外,犹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著称于世。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唐宗海 - 治学特点

唐宗海治学非常严谨,提倡“好古而不迷信古人,博学而能取长舍短”, 所以在学习前人经验时,经常有所补充、发挥。他很推崇金元时期著名医 家李杲、朱震亨的学术见解;但又认为李杲偏重脾阳,忽视脾阴,有其不 足,朱震亨多用寒凉也有局限性。此外,对清代医家黄元御、陈念祖等均 有中肯的评论。他的广博见识为后人所称道。

唐宗海 - 生活背景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大量涌入中国,中国医药学受到强烈冲击和震动。此时中医界一些人主张全盘西化,脱胎换骨,或故步自封,不越传统雷池一步。两派各执一端,彼此诋毁。一些人则别辟蹊径,提出汇通中西医的口号,希望在保存发扬传统医学精粹的同时,吸收西医之长,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流派,被称为“中西医汇通派”,名医唐宗海即为其早期的代表人物。

唐宗海生活的晚清时期,正是西洋医学日渐盛行于我国之际。当时医 界在西医传入的问题上反响不一,有的担心西医一旦扎根中国,中医可能 受到排挤,故力主限制西医;有的认为中医理论缺乏科学性,主张以西代 中。

唐宗海 - 主要观点

唐宗海认为:“西医剖视,只知层析,而不知经脉;只知形迹,而不 知气化。与中国近医互有优劣。”两者理论体系和说理方法虽然不同,但 根本原理是一致的。他指出,中医如要提高,就应该吸取西医的长处。倡 言“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 衷归于一是”,以使医学能够“善无不备,美无不臻”。

他认为“内、难及仲景之书极为精确”,而“宋元以来尤多纰缪”, 因此,在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进行注 解或补正时,多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知识来印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他 认为中医学中的经脉,与西医所称的“管”,实质是一致的;西医所说的 胰液、胃液、胆汁等,在中医学中则称为“津液”;三焦就是人体腹腔内 的大网膜,是气血水津的通道。在药物方面,他对中药的气味、归经、配 伍等理论进行了探讨,用中药的气味和西药的实验理论解释中药的功用, 指出中药的性味功能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与西药的实验研究并无 根本区别。这些观点虽有不少牵强附会和错误之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 下,他能大胆地引用西医知识来印证和解释中医理论,驳斥对中医学术的 攻击,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是有积极作用的。后人在划分中医学派时,推他为中西医汇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临床上,唐宗海擅长内科,尤其对各种出血病证很有研究。他从理论上阐发了气血水火之间的关系,指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阴阳二 气不断运动所形成的,阴阳就是水火,而水火又是气血生成的本源,“水 即化气”,“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火即 化血”,“血与火原一家”,“治火即是治血”。而气血水火又是相互维 系,运血者是气,守气者是血,所以在病理情况下,水病可以累血,血病 也会累气,“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并结合临床实际, 辨析出血的原因,阐明吐血、咳血分别是胃气不能下行、肺气不能清肃下 降所造成的,咯血又是肾气不能潜纳的结果。在治疗上,他通过临床经验 的总结,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气血的特点,强调应该以调气和气为主要 原则,还需分脏腑和标本先后。

由于脾胃是血的生化之源,故治疗血证切 不可忽视脾胃,而通过泻心火又可以止血,通过补肝就能补血。在具体措 施上,他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个大法。认为在出血的时候,特 别是急性大出血,“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在血止以后,体内必有瘀血, 如不及时祛除,就会出现许多变证,所以消瘀是第二要法。在血止瘀消之 后,体内气血的循行还不能安谧平静,出血可能复发,必须及时安定气血, 才能巩固疗效,故以宁血为第三要法。出血之后,因脱血原因,往往出现 虚损的证候,所以把补虚列为第四要法。他的这些论述和系统的经验总结 都有超越前人之处,充实、发展了中医学的气血理论,并为后人治疗出血 病证开辟了新的途径。

唐宗海 - 主要著作

唐宗海的著作有《血证论》8 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 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2 卷、《本草问答》2 卷、《伤寒论浅注补正》7 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9 卷,此五书合称“中西 汇通医书五种”。另有《医学一见能》4 卷、《痢症三字诀》、《医易通 论》、《医易详解》各 1 卷,以及《医柄》、《六经方证中西通解》等。

其中大部分著作都兼采中西两说,试图将中西医学理论互相融会贯通。尤 以《血证论》流传最广,影响也大。这部著作是作者受杨西山《失血大法》 的启发,结合本人对中医理论的研究与临床心得,前后历时 11 年写成的。 书中对于气血之间的关系及出血病证的治疗方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并且在 方药的选用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于“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清朝续文 献通考》中曾有评述:“近世医家,喜新者偏于西,泥古者偏于中,二者 未将中外之书融会贯通、折衷至当??唐氏慨之,研精覃思,著此五书, 执柯伐柯,取则不远。”

唐宗海 - 医学论述

唐宗海对于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的论述,多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从气血的相互关系进行说明。他认为,阴阳是万物之本,在人身之中。阴阳的具体所指,即是水火,即是气血。气生于血,血生于气,阳气与阴血之间相互滋生。水火气血的关系,―方面强调其相互对恃,同时亦强调其相互维系。故在治疗气血水火的病变时,唐氏主张治血调气,调和阴阳。气血水火之间的协调,尚依赖脾土以为枢纽。

他认为,人身之气虽根于肾中,但需依赖脾胃水谷之精微下输于肾,而后才能化气而升清降浊。对于血证的病机,他认为常见的血证不外两大类,―类是血液溢于体外,如吐血、咳血、鼻衄、唾血等,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血证的发生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又与人身气机运行、火热协迫、瘀血阻滞等有关。

具体而言,影响血证出现的主要病机,除脏腑功能失常之外,还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者气机阻逆,血随气行,多见血证。二者火热炽盛,迫血妄行。三者瘀血阻络,血失常道。因此,唐氏对血证病机的探讨,重视脏腑,抓住气滞、血瘀、火热之间的关系。在脏腑病机中,除结合气滞、气逆、血瘀、火热之外,又重视气虚不摄的方面,使血证病机归纳得十分得当,为该病的正确治疗,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判断血证的轻重缓急,预后善恶至关重要。血证死生的关键,主要在于气的运行是否正常。一般而言,吐血而不发热者,易愈。吐血而不咳逆者,易愈。血证病人,大便不溏者犹有转机,可用滋阴之药,以养阴配阳。若大便溏泄,是脾气下陷,中流已无砥柱,则血因火而上越,气失守而下脱,上越下脱,其危重可知。此外,血证患者脉不数者易治,以其气尚平。若脉数者难治,以其气太疾。若脉象浮大革数而无根者,为虚阳无依。若脉象沉细涩数而不缓者,为真阴损失,皆为难治。若有一丝缓象,尚可挽回。若无缓象,或兼代数,则成不治死证。所有这些脉象,都是反映阴血受伤,而阳气无归,所以为难治。若阴血伤而阳气不浮越者,脉虽虚微迟弱,亦不难治。但用温补,无不回生。总之,阳虚、气虚者尚易治,惟阴虚气不得附者为难治。因为血伤而气不伤者,即以气之不伤,而知其血尚未尽损,故气犹有所归附,而其病亦易愈。

唐宗海 - 学术思想

1、博采众长,中西汇通。在治学上,唐宗海主张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参以己见。这样,才能很好地辨证治疗。他说:“上可损益乎古今,下可参酌于中外,要使善无不备,美无不臻”(《中外医学四种合刻?中西医解自叙》)。他所说的众家,包括古今中外,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是“害者”、“美者”,都可拿来,为我所用。因此,他不仅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而下的历代医经医典,而且对于西方的医学也要研读,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他在《中西医解自叙》中说:“同是人也,同是心也,西医亦有所长,中医岂无所短?盖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因集《灵》、《素》诸经,兼中西之义解之,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他认为中西医原理相通,可以互相印证,如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荣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内经》名脉,西医名管,其实一也”。另外,他试图以西医理论来解释我国的古典医学,这种探索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同时,他认为西医的解剖生理学与《内经》学说有共通之处,指出:“西医谓心有左右两房,生血由左房出,有运血管由内达外,由外返内,复大于心,由右房入,又由左房出,循环不休。西医此说,即《内经》。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之实迹也,所谓。‘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对于脾,他说:“西医云:傍胃处又有甜肉一条,生出甜汁,从连网入小肠上口,以化胃中之物。中国医书无甜肉之说,然甘味属脾,乃一定之理也。”他又认为,“心在《内经》有管血与卫会于肺中之说,即相傅之官所职司事也。西医云回血返入肺中,吹出血中发气,则紫色退而变为赤血,复入于心,肺是淘汰心血之物,此即《内经》‘肺为相傅’之义”。如此等等,他用西医来印证中医,但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这种简单的印证,颇多穿凿附会之处。

他对于中西医汇通论,总体来说,他认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又有较明显的重中轻西思想。他认为在许多问题上中医理论优于西医,西医不懂诊法,似精实粗。再如,“西洋天学化学,虽与中国五行之说不同,而又实相通。惟西洋医学则止就人身形质立论,不知人之气化,实与天地同体也”。“西医剖割视验,止知其形,不知真气,以所剖割,只能验死尸之形,安能见生人之气化哉”!虽然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在当时西医刚刚传入中国不久的情况下,是不利于西医传播的。

2、血证论治,多有创见。唐宗海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有深入的研究,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理论上有很多建树。特别是对血证的论治、研究更为精到,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祖国医学有一定贡献。

关于血证,他指出:平常人的血液,畅行于脉络,称为循径。若血不循径,溢于血管之外,即为血证。溢于体外者,如吐血、衄血等;内溢积于脏腑、经络、腠理者,如各种瘀血、蓄血等。血证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他将其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为气机阻逆,血随上溢,就会出现吐血、呕血、咳血等证状;二为脾失统摄,血无归附,这就会出现唾血、血崩、下血等;三为火热炽盛,逼血妄行,就会出现鼻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等;因为疯血阻络,血行失常,久则会变为骨蒸、干血、痨瘵等。

他不仅阐明了“气盛即是火旺”的病机,同时还创论火降而气也随之平顺,这对治疗血证有新的补充。他强调“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又提出“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的观点,这也是血证研究中的新见。同时,他又善于结合脏腑病机综合分析,认为“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故其主病亦各有见证之不同。”(《血证论》),如吐血主病在胃,呕血主病在肝,唾血主病在脾,咳血主病在肺等。他又特别指出,各种血证的辨别,必须因人因病而异,要根据具体情况仔细审察,灵活对待,这些思想都是科学的、可贵的。

关于血证的治疗,他归纳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法。他之所以将止血列为治疗血证的第一法,是因为“止之使不溢出,则存得一分血,便保一分命。”故而当血溢奔腾,倾吐不止时,“不暇究治,惟以止血为第一要法”。止血的方剂,他特别推崇治疗阳明气逆、气热上溢的泻心汤。对此他有很多发挥,认为吐血往往由实邪引起,邪不去则血不止。并富于创见地指出“血入胃则胃家实,……故必亟夺其实,釜底抽薪,然后能降气止逆”。(《血证诠》)此时不能补心血,也不能补肾水。他主张用张仲景泻心汤治疗,“方名泻心,实则泻胃,胃气下泄,则心火有所消导,而胃中之热气也不上壅,斯气顺而血不逆矣”。此外,关于消瘀、宁血、补血,他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重在详审病证,辨证施治,不能一成不变。

唐宗海 - 人物轶事

宁为良医、不为良相

唐宗海为人熟知首先因为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其次是因他的《血证论》。其实他更与众不同的是打破了历代儒医的传统生成模式――“业儒不就,因习医”。他是明清以来的大医家中,唯一中了进士的。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根据清朝的制度,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总之是功名的尽头,仕途有了保证。中了进士不任官的,实在少见。其同榜进士陈三立、邱逢甲、王Φ冉允送鞠院铡

唐宗海(1846-1897),字容川,四川省彭州市三邑镇人。16岁为秀才,23岁开始钻研医学,24岁著成《医柄》一书,后又著成《医学一见能》。同治12年,因父患血证多方求治无效后,开始潜心探索血证,经过11年时间写成《血证论》,集血证诊治之大成,创止、消、宁、补之要法,“实事实理,有凭有验”,可谓精辟独到,至今仍为临床医家诊治血证所遵循。此书一出,“名闻三蜀”、“声誉远播”。光绪11年,《血证论》成书后的第二年,唐宗海39岁时中举,其后游学江南,医术扬名于沪,每有疑证问者,辄应如响,人俱惊为神奇,光绪15年(1889),中三甲进士,授礼部主事,因妻卒乞假归里。其后往返于京、沪、粤间,医名日显,著书立说,遂开中西汇通一派。51岁授来宾知县未就,后卒于蜀西。

唐宗海一生不幸,其父、妻、母先后死于疾病。父亲和妻子更是壮年谢世,激发了他治病救人的决心。他觉得,在纷乱的没世中,官场腐败至极,为官一任,不如汤药救人更切实际。于是潜心岐黄,时值西学东渐,当时大多的中医茫无所从,唐宗海提出“医人不如医医”,高瞻远瞩的撰写大量医学文章,仅在浙江陆润庠(同治年间状元)主办的《医学导报》上就发表了200余篇。后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首倡汇通一帜。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盖彼之短”。

唐氏的真知灼见,使之成为明清两代四川唯一在正史上有传的医家,然清史稿未载其详,生平殊多湮讹,甚为可惜。其兼善诗画,几年前曾见一山水团扇,取法古远,萧散简远。其题诗尤让人印象深刻:

南北山川一览过,

胸中邱壑近如何。

槎怪石撑肝肺,

磊落奇峰脱四科。

草木真各知不少,

乾坤清气役来多。

出云正及为霖日,

莫任烟霞老薛罗。

――奉行铭老先生大人正,客川唐宗海。

这正是容川先生对自己生逢乱世、悲天悯人、逆天救世的真实写照。

唐宗海 - 人物评价

清代名医唐宗海唐宗海是中西医结合的开创者。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撰成《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光绪18年(公元1892年)刊印出版,成为中国医学“中西汇通”先驱者,游学广东时,《本草问答》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二书相继问世。光绪20年(公元1894年),《伤寒论浅注补正》刊行。以上四书,加上《血证论》,辑成丛书《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出,行销国内外

,医名远播印支和南洋等地,光绪22年(公元1896年),清廷授其广西来宾知县职。翌年,扶母柩返川遇川东疫病流行,染病回家,不幸辞世,终年5l岁。唐宗海作为一代名医和中国早期中西医结合的杰出代表,不仅医术精良,而且医学著述颇丰,除《医易通说》、《六经方正中西通解》、《痢症三字决》等书外,犹以《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著称于世。其好友刘光第(“戊戌六君子”之一)称赞他“活人有奇术”,《清史稿》将他列名记述。

唐宗海 - 相关书籍

名称:《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

基本信息

定价: ¥38.00元 金桥价: ¥36.10元 节省: ¥1.90元
出版/发行时间: 2009-06-27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书名: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作者: 皮国立
ISBN: 7108029669
开本: 32
页数: 450

简介

《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跳出中西医论战非此即彼的窠臼,选取唐宗海为个案,探讨早期的中西医汇通,对唐氏选取西医若干理论解读中医,以维护和发展中医自主性的思想行为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虽然实际上汇而不通,却显示了中医未必要科学化才能走出古今中西二重性难题的历史新路。这不仅对研究近代医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有所裨益,对于时下的一些论争也有启示作用。

内容简介

当病人告诉西医说“肾虚”、“肝火”等症状时,很可能让西医一头雾水;中医们要传达这些概念时,也不知该如何对病人详细解释,因而中医总是为“不科学”背上沉重的十字架。《近代中医的身体观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通过中国近代第一位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的医家――唐宗海(1851―1897)的医论,寻觅传统中医的原味,解释国人之间口耳相传的中医理论,如何与近代传入的西医知识融合。作者坚持传统中医本位的价值,为现今仍持“废中医”之论者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索角度

作者简介

皮国立,1976年生于台湾台北,目前为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兼任该校讲师。台湾新史学医疗史的二代学人,专长中国医史、疾病与身体史,博士论文将进行有关近代中医热病学科转型的研究。撰有专著《医通中西一唐宗海与近代中医危机》、《台湾日日新一当中药碰上西药》,另有学术论文、书评等二十余篇。中国文化在经历百年来的洗礼与淬炼后,早已和当初的面貌大不相同。中西医不同的身体概念,让这个中西文化交会的契机充满各种挑战,至今不休。

目录
自序吾以文化思医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撰文动机与基本文路
第二节 近代中医史的过往与展望

第二章唐宗海与其时代
第一节唐宗海传略
第二节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与唐宗海对是书的
解读
第三节近代西医传人中国之背景与引发的论题
小结:面向中医未有之“奇变”

第三章 身体左右不分--肝的形质与气化位置
概述
第一节 “肝生于左”所引起的问题
第二节唐宗海与其同时代医家的辩说
第三节 从治疗方式确定传统学说
小结:一个脏腑,各自表述

第四章找寻人身内“气”道路--三焦论
概述
第一节 唐宗海面对的原始论辩
第二节三焦论的各个层次
小结:寻觅形质之新中医论述

第五章 1日知识与新形质--中西医消化作用的例子
概述与定义
第一节王清任与西医对人体消化管道的描述与
问题
第二节唐宗海的脾胰说
第三节 中西对消化器官的描述
小结:从古代医学“发现”胰脏

第六章探索“千古脉诊之准绳”
脉学的对话
概述
第一节 理论与技巧的融合--脉诊文化
第二节气血不合--近代脉学被质疑的来龙去脉
第三节血管、血(脉本质)之形质、功能、方向--唐宗海
对脉与血管的新看法
小结:近代之脉诊还值得依赖吗

第七章羽翼仲景--唐宗海对《伤寒论》
“六经”之解读
第一节 前言--问题意识与伤寒学史的一些研究
第二节从《内经》时代的“六经”谈起
第三节 六经的继承与转化
第四节《六经方证中西通解》与《伤寒论浅注补正》
第五节六经问题之终?继承者与反对者
小结:近代中医的彷徨与踌躇

第八章身体文化历史的冲突与交会
遇上西医脑
第一节 心与脑
第二节 唐宗海面对心脑并论时的历史课题
第三节唐宗海医论中的心脑关系
第四节精气的流动--肾与心、脑、髓
小结:近代中西医心脑融合论的可能

第九章 总结论:新中医的历史与现实困境
附录:唐宗海年谱简编
征引文献

上一篇:dv摄像机

下一篇:霍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