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曾(北宋)的个人简介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时期名相。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曾咏梅花诗:“未须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又言:“平生志不在温饱。”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不久,奉诏入京,召试学士院,为著作郎,值史馆。景德初(1004年),知制诰,真宗大建玉清昭应宫,王曾力陈五害以劝谏,真宗命王曾判大理寺,迁翰林学士,知审刑院,对其甚为敬重。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王曾祖上世居泉州王厝埕,为" 开闽三王"之 王审的裔孙,八岁而孤,叔父 王宗元收养了他,后随父兄迁居于山东省青州县益都,少力学,他眉目如画,一表人才,为人端厚,进止有礼,闲时平居,寡言少语,拜 同里张震为师。他才思敏捷,擅长诗文,研习文史。他在《有教无类赋》 解元试一诗写道:神龙异慕,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酋而相假。
状元入仕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 乡试, 会试、廷试皆第一,连夺三元,成为北宋第27名状元。 科举制度推行1300多年中,联捷三元者仅见17人,王曾占有一席之地。 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 监丞,便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以监丞升山东 济宁州通判;因政绩突出而得到皇上的赏识,被擢为秘书省 著作郎、直 史馆、三司户判官。当时,宋朝与辽和议,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 北朝,宋自称 南朝。询问王曾可否?王曾通晓司礼,毫无迟疑地说:“称他们国号就足够了 ,受到皇上的赞许,维护了宋朝的尊严。宋真宗曾经几次召王曾问事,王曾的提出的每一个建议,都颇有见地,受到朝臣们较高的评价和敬重。
入朝拜相以右 谏议大夫为 参知政事后,因受宰相 王钦若排挤,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出知 应天府,徙 天雄军后,复参知政事。真宗驾崩,王曾辅佐十一岁的仁宗即位,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当时王曾任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集贤院大学士。王钦若病逝,王曾以 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为 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
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 节度使复知天雄军。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 河南府。
景v元年(1034年),为 枢密使。二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 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后因不容 吕夷简专断,同被罢相,以 左仆射, 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一岁。赠 侍中,谥 文正。
去世十余年后,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王曾著有《 王文正公笔录》。
人物评价
总评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进退有礼,平时寡言少笑。名相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
历代评价宋祁:斤斤令君,A来山东。利见国光,参偶时龙。既奋厥庸,遂为宗工。订平津之封兮,上初纂嗣,毋违参治,揭日当天,实相以济,谗唇不摇,王室无党缕街琴猓宸谝耍热是蚁停蠲褚酥书嗝桑私溃耸咎穑杓χ苜猓F粤撸科綮椋陶旅x,终天此依,九京千载,{仰馀徽,惟随武之归兮。
富弼:公天性过人,辅以学,所作必精诣极挚,凡居官,率以仁闻,平生亡分毫失,谨厚庄重,虽家居莫见其惰容,衷实自任,不妄与人语,至于亲识书问,亦不必ddE密而情好...居大位,不植私恩,孜孜推进人物,终身使勿知,或有谢者,必正容拒去,惟不引用亲属,有出上意者,亦奏嫌报罢...上尝亲署“忠亮忠厚”四大字独赐公,用是益自感奋,勤劳王家,知无不为,人望素重,比外迁,天下惜其去,再用,乃大喜,及是终也,皆失声闾巷相吊,非至厚者,孰与焉...公雅善属文,深茂典懿...又喜笔札琴阮,皆极其妙。
王:忠允清亮,履德经哲,致位上宰,燮和大政。干兴之初,辅翊两宫,仗正持重,中外以安。所谓以道事君,无前哲。
《讲义》:当时亦危疑之冲,钱惟演用事于中,丁谓擅权于外,而冯拯、曾利用亦相与为党。所幸君子之朋,党植犹多也。寇准、李迪之徒虽争之不胜,而所恃以砥柱其中者,犹有人焉。卒之窜丁谓而相仁祖太平之治者,王曾也。
胡安国:李文靖淡然无欲,王沂公俨然不动,资禀既如此,又济之以学,故是八九分地位人也。
王称:章献拥幼君制天下,时大臣怙权之以逞,曾毅然奋忠,临大节而不可夺,卒使帝室尊荣,祸乱不作,可谓社稷之臣矣,夫贤者以身为天下用而安危系焉,曾佩安危之寄,功烈光明,何愧于古,宜仁宗之旌异云。
《朱子语类》:本朝如王沂公,人品甚高。
吕中:盖自李文靖(李沆)、王文正(王旦)当国,抑浮华而尚质实,奖恬退而黜奔竞,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谨,政府有王曾之重厚,台谏有鲁宗道之质直,相与养成浑厚朴实之风,以为天圣、景v不尽之用。虽缙绅之议论,台谏之风采,道学之术,科举之文,非若庆历以来炳炳可观,而纪纲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骄,财不匮,官不冗,士不浮,虽庆历之盛,亦有所不及也。
脱脱: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Z、杨绾,岂得专美哉!
谢肇J: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王夫之:①王曾,宋之君子也。 ②王曾执政,系天下之望者不轻,曾无定命之谟,倡众正以立纲纪,仍假手乞灵于帘内,以窜谓而求快于须臾;刘后又已制国之命,而威伸中外,曾且无如之何。然则终始十年,成三世垂帘之陋,激君子小人相攻不下之势,非曾尸其咎而谁委哉?...攻击有名、而乱靡有定之祸,自此始矣。用是术者,自王曾之逐丁谓倡之。 ③至若王曾等者,非名节之不矜也,非勤劳之不夙也,以术闲道,以气矜刚;而仁宗(当)[耽]受谏之美名,慕恤下之仁闻,欣然举国以无择于听。迨及季年,天章开,条陈进,唯日不给,以取纲维而移易之;吏无恒守,士无恒学,民无恒遵,兵无恒调。所赖有进言者,无坚僻之心,而持之不固;不然,其为害于天下,岂待熙、丰哉?知治道者,不能不为仁宗惜矣。
《提纲释义》:王曾立朝正色,夷简忘身忧国。
蔡东藩:刘太后垂帘听政,多出丁谓、雷允恭之力,故丁、雷二人,得以重用,微王曾之正色立朝,恐萧墙之祸,亦所难免。或谓宋室无垂帘故事,曾何不据理力争,为探本澄源之计,乃仅于一权字,究属何补。至若准之再贬,又以居停之嫌,不复与辩,毋亦所谓患得患失者欤?不知此王沂公之通变达权,而有以徐图挽救者也。假使操切从事,势且遭黜,徒市直名,何裨国事?试观丁谓之终窜穷崖,雷允恭之卒归赐死,乃知沂分之才识,非常人所可几矣。贼臣已去,而吕、鲁等连类同升,鱼头参政,才得成名,而刘太后亦有从谏如流之美,史家或归美鲁直,实则皆沂公之功,有以致之。
轶事典故
王曾中状元后,回到家乡青州去。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了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很快就来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来,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前来欢迎?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赞叹地说: 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公啊!”
家族成员
王曾有过三任妻,後二任皆是名相 李沆的女儿。《宋史》载王曾无子,其弟王抵 王绎,出继王曾为嗣,官至尚书兵部郎中、秘阁校理。 然据富弼所撰《王文正公行状》,则王曾子有四男三女。
后世地位
宋英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王曾与 吕夷简、 曹玮得以配享宋仁宗庙庭。
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王曾位列其中。
明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奏请建立名贤祠,以祭祀王曾等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府。
清世宗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王曾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
清高宗乾隆年间,人们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 韩国华、韩琦、王易、王曾、朱熹五人。
史书记载
《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影视形象
2005年电视剧《 大宋奇案》:张呈祥饰演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