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富善的个人简介
吴富善是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都作出过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军区空军副政委、政委,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
人物资料
吴富善是江西省吉安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都作出过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南军区空军副政委、政委,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等职。1952年曾率部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志愿军空军联合冲击机指挥所政委。1975年他调任空军副司令员,1978年兼任空军学院院长,分管空军部队的军事训练和院校教育工作,为空军部队军事训练和院校建设、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2003年12月31日,空军原副司令员吴富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简介
吴富善 (1911-2003)
江西省吉安县人。一九二七年参加本地工人运动。曾任吉安青工学徒联合会副委员长兼武装自卫队队长。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特务连政治委员,师直属机关政治处主任,红一军团第七师十九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一师二团俱乐部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援西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支队政治委员,七七一团政治委员,青年纵队政治部主任,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一二九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八路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齐齐哈尔卫戍司令,嫩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嫩江省林甸地委书记,西满军区独立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西满野战军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政治委员,广州警备司令员副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个人背景
1911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横江镇良枧村的一个贫穷的农家。由于家境不好,为了糊口在1924年13岁时就只身一人来到吉安城里,找到一个叫“泰记”的布店当学徒,开始了打
工生涯。1925年听说市总工会开办了扫盲夜校,便跑去参加了扫盲学习。在扫盲夜校逐步地结识和接受了一些革新人物及其新思想。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工农革命热情高涨之时,吴富善在当时的吉安商民协会会长晏燃的引导下,于1927年16岁时参加了吉安市工人运动,不久就担任了由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吉安市青工学徒委员会副委员长兼武装自卫队队长。这个阶段为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当时驻扎在吉安的北伐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的叶剑英师长,吴富善尊他为“革命师长”。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这两人见面后是志趣相投,相谈甚欢,似有相见恨晚之感。据《叶剑英传》记叙:“当时,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吉安县青工学徒联合会副主席吴富善就与叶剑英有过交往,得到过他的支持。吴富善谈起对叶剑英的印象,说:u2018他那时才三十岁,高高的个头,瘦条条,白白净净的面孔,不大穿军服,经常穿一身中山装。人很帅,也很威风。他的卫队,每人都带着二十响驳壳枪。但他为人和蔼可亲,思想进步,是个左派。我们常在县里开会碰头,见面。u2019”由于蒋介石发动了“4.12”反革命政变,彻底地背叛了革命。叶剑英对此非常不满,于是率部在吉安通电反蒋,举行了武装暴动。在这期间,吴富善尽了自己最大的力,给予了不少的帮助,以实际行动予以支持。后来遭到了蒋介石的镇压。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在吉安上空,大革命处于了低潮,他也转入了地下,回到了良枧村那个贫穷的家。1928年吴富善终于和横江镇的地下党组织联系上了,并于1930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带了近百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一军团红四军第12师特务连文书。
1931年任连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12师36团分支书记。1931年夏季的一天,吴富善带着特务连去打红石寨土围子。何为土围子多是有实力的大土豪劣绅的高墙大院,并且有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乃至百十人数量不等的武装队伍护卫,坚固难摧,易守难攻。经过一番努力,攻克红石寨后,红33团首长季振同陪同林彪视察红石寨战场。林彪一边视察,一边与季振同商量红33团进一步的行动,同时研究一些打“土围子”的战术问题。当他们走到一个豪绅的住宅里面时,林彪发现在地上散落了不少被丢弃的纸包。警卫员拾起一包打开来看,却看不出纸包里面是什么东西,便拿给林彪看。林彪仔细看了看,又用鼻子嗅了嗅,认出这些东西是人参,就拣了几包,送给季振同,自己也拣了几包。吴富善就问林彪:“这是什么东西?”林彪回答说:“是高丽参,大补的补品。”吴富善一听是大补的补品,便也拣了几包,拿回连里。他想,这些东西既然是大补的,肯定对身体有好处,就特意买了几只鸡杀掉后,放了约一斤高丽参一起炖,炖出来的鸡肉发黑,味道很苦。但战士们听连首长说这是大补的补品,就硬着头皮吃了下去。不久,战士们开始流鼻血,有的断断续续流了一个星期才止住,真是好心办成了一件笑话事。1932年5月任红四军第12师直属队政治处主任。1932年8月任红三军第7师第19团政治委员。
1937年3月任“援西军”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向山西太行山进发。
1937年7月任八路军129师第三抗日游击支队政委,和田长江队长带着129师第三抗日游击支队积极发展地方武装、开辟发展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他们翻越太行山,从辽县进入武安县开展抗日工作,协助中共直鲁边特委在磁县贾壁阴沟诗成立磁县抗日县政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129师派吴富善到伯延与翟墨新接洽,然后决定派两位同志领导这支队伍。当时翟墨新和他的舅舅武伦佩(当地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民团团长)组建了一支三百多人的抗日武装队伍。由于是一支自己组建的抗日武装队伍,缺乏打仗的经验,于是翟墨新跋山涉水数百里,到山西襄垣找到了八路军129师,要求派有打仗经验的同志接管他们这支自发组建的抗日武装力量。吴富善按照师首长的指示,在伯延与翟墨新和他的舅舅武伦佩就共同抗日的事项进行了具体的商谈。这两人非常高兴,后来在1938年3月,带上全队人马及武器和马匹,加入了陈赓领导的386旅,编为冀豫边游击大队,武伦佩为大队长、翟墨新任副大队长,在386旅先遣支队领导下继续与日寇周旋。
1937年9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训处主任。1938年1月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政治委员。
1938年3月初,八路军129师决定派385旅的769团袭击黎城,引诱潞城的敌人来援,然后由386旅在潞城与浊漳河畔的潞河村之间打一次伏击战,给敌人以歼灭性地打击。伏击战场选在哪里呢?在陈赓旅长召开的战前准备上,大家的眼睛不约而同地集中到地图上的一个地方:神头岭。从地图上看,神头岭确实是个好地方。那里有一条深沟,公路正从沟底通过,两旁山势陡险,既便于隐蔽部队,也便于出击。但是,陈赓旅长却没有马上做结论,他问道:“神头岭的地形谁看过?”会场沉默,大家都还没有顾得上去看。“这不是纸上谈兵吗?”陈赓笑了起来,“刘师长常讲:u2018五行不定,输得干干净净。u2019靠国民党的老地图吃饭,要饿肚子啊!我看这样,会暂时开到这里,先去看看地形好不好?”陈赓带着我们赶到神头岭,放眼望去,大家愣住了:实际地形和地图根本是两回事,公路不在山沟里,而在山梁上!山梁宽度不过一二百米。路两边,地势比公路略高,没有任何隐蔽物,只是在路两边不远处有一些国民党部队废弃的工事。山梁北侧是一条大山沟,沟对面是申家山。
山梁西部有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子,那就是神头村,再往西便是潞城了。显然,这样的地形既不便于部队隐蔽和展开,也不便于预备队运动,是不宜设伏的。“怎么样?这一趟没有白跑吧!”陈赓对发愣的众人说,“粗枝大叶要害死人哪!”大家议论着,有的忍不住骂起国民党那地图来。772团肖永智政委说:“差点没上那地图的当!”771团吴富善政委说:“打仗要靠那些地图,不打败仗才见鬼!”当然,后来事情的发展不免又出乎众人意外,陈赓偏偏选了这个看来不宜设伏的地方,要我们利用国民党废弃的工事设下伏兵。1938年3月中旬,吴富善和徐深吉团长带着771团参加了神头岭战斗。当时我们771团埋伏在路北废弃的工事里,同时陈赓旅长还决定由我们771团抽出一支小分队向潞河村方向游击警戒,择机炸毁浊漳河上的大桥,切断两岸敌人的联系。由772团3营担任潞城方面的警戒,断敌退路。3月15日,担负“钓鱼”任务的左翼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的率领下,对黎城展开了猛烈攻击。次日,驻潞城的1500多名日军,慌忙赶往黎城支援。上午9时,当他们赶到神头岭附近时,看到公路桥被毁,才知道中了我们八路军的计,已经进了我们的伏击圈。就在他们掉转回头时,我们从正面和公路东、西两侧实施夹击。由于我方的火力、加之我们的迅猛冲击和地形地势等因素,日本鬼子的重火器在此时此地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我们的机枪则不断地向日军进行猛烈射击,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扔到鬼子中间,打得鬼子叽里哇拉的乱叫。这次战斗,我军歼灭日军15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和骡马600余匹。取得了神头岭一仗的大胜。
为了给日军进一步的打击,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决心以3个主力团,在响堂铺一带切断敌人的运输线。响堂铺是位于河北涉县以西、山西黎城县东阳关以东,邯郸长(治)大道上的一个小村。村南侧,是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山峰陡峭;村北边,是海拔1200多米的高山,山势平缓,地形起伏,并有一些村庄。两山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峡谷,日军依山顺谷修了一条简便的汽车路。响堂铺是日军由邯郸进犯山西的咽喉之地。3月30日,徐向前副师长部署:386旅771团和385旅769团的主力,分别在邯长大道以北的后宽漳至杨家山一线山地设伏。同时,769团抽出几个连在椿树岭、河南店、王堡等地设伏,阻击可能由涉县西援之敌,并掩护该团左翼。为了打好这一仗,吴富善和团长徐深吉商量:我们771团担任伏击任务,应该多消灭些敌人,打后头100辆。随后召开了连以上干部战前动员会,明确要求各营、连以火力压制鬼子,伺机打汽车轮子,使得汽车开不动,鬼子也就跑不了了。771团于30日的夜晚进入设伏地。
31日上午,当由黎城开向涉县的日军汽车队约180辆汽车驶入伏击区时,我伏击部队向日军汽车队突然出击。日军没想到我们会在这个地方伏击他们。我们的机枪向日军车队猛扫,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扔到汽车上和鬼子中间,压制了日本鬼子的还击。日军有的趴在卡车车头上和车厢两边、有的从车上跳下来钻到车底下负隅顽抗。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丢盔弃甲,有的汽车相撞了,有的汽车中弹了。战场上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四起。接着,我们参战指战员向日军车队发起冲击。这一仗打了大概两个小时多一点,战斗就基本结束了。这次战斗,我军共歼灭日军400余名,而且还击退了前来增援的千余名日军。当时,我们没有汽车驾驶员,汽车开不走,只好将180余辆汽车一一点着,全部毁掉。1938年8月21日,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在太行山下的南宫成立,吴富善任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
百团大战
1940年5月任129师新编第四旅政治委员(辖771、10、11三个团)。
1940年8月8日,八路军总部正式下达了主要目标放在正太路上,在平汉、同蒲、白晋、平绥、北宁各线配合活动的作战命令(百团大战)。根据总部作战的命令和指示,129师迅速对战役进行了部署。8月上旬,129师对冀南军区参战部队,发出了命令,其作战部署大致有这么几点:冀南根据地军民参加此役的主要任务是对敌控制的平汉、德石铁路和邯济公路及沿线敌据点进行大破击。其战役动员7个团(后实际是10个团参加),并发动地方抗日武装和群众配合行动。
在战役第一阶段,冀南主要作战重点放在平汉线,及对平汉线车站和敌据点进行5天大破击;战役第二阶段重点放在破击德石铁路和邯济公路沿线敌据点;战役第三阶段,主要作战重点放在冀南境内敌主要交通干线。根据一二九师师部对冀南作战的部署,我冀南军区选调了战斗力较强的部队进行战斗动员,并对各军分区的作战进行详细的部署。各军分区派出得力干部深入到敌交通线和据点进行了周密的侦察工作。与此同时,冀南各地的抗日政府积极发动群众参战,并对群众进行了破击铁路的常识教育。根据师部指示,整个作战准备工作都是在秘密条件下进行的。
为了打好百团大战首次战役--破击平汉路,在侦察、动员等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冀南军区具体布置了三个破击队,即以四旅十团、十一团,七旅十九团为内(邱)高(邑)段破击队,统归易良品、吴富善指挥;以尹先炳、秦基伟指挥所属部队为邢(台)内(邱)段破击队;由王近山率领二十四团为邢(台)沙(河)段破击队。吴富善和易良品接受任务后于8月19日夜,带着三个团的内高段破击队,到达柏乡、隆平、尧山地区集结。同时,军区和各级内高段破击队以十九团破击内邱至冯村段,炸毁冯村南铁路桥两座,攻克了敌碉堡一个;十团也于当夜向鸭鸽营至古鲁营段发动攻势。正当我军向铁路线和车站发起猛烈进攻时,日军以火车两列、汽车数辆、装甲一辆,载200余日伪军向我正在进攻鸭鸽营车站的十团袭来。同时,敌火车两列,载兵百余,也向正在破击古鲁营的我十团扑来。我十团的指战员英勇反击,与日军激战数小时,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1941年4月,吴富善重返太行山,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不久,调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总后勤部政治部主任。除了保障部队供给,有时还要作战。1942年5月25日,总后勤部被日军包围于壮地脑。吴富善在突围中跳下悬崖,受了点伤,跳出了日军的尾追。1944年奉命进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抗战胜利时,与夫人李榕一道从中央党校毕业。后奉命奔赴东北。
个人影响
解放战争初期,吴富善任东北民主联军齐齐哈尔卫戌司令部司令员。当时的东北被前苏联和国民党控制,为不引起国际纠纷,中共人员只得秘密进入。1946年4月初吴富善巧装潜入齐齐哈尔市从事地下工作,收集情报。4月中旬,吴富善又化装出城到甘南,向省委和军区领导详细汇报,并提出攻打意见。24日凌晨2时至天亮,我军强攻收复了齐齐哈尔市。
1946年6月任嫩江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警备第一旅政治委员兼中共林甸地委书记。当时东北那地方,情况比较复杂。前苏联红军刚撤走,美蒋又拼命强占,土匪也很猖獗。记得是在1946年的中秋前后,我们接到情报,说是在我们的林甸发现一个大土匪带着约200人正在作乱。我当即电话骑兵三团,要求即刻围歼。后来王俊杰团长报告这次战斗共击毙土匪一百五十余名,俘虏四十多名,匪首被当场击毙。缴获轻重武器二百余件,战马一百多匹。匪首被当场击毙。整个战斗不到四十分钟,我军无一伤亡。
个人荣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空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学院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吴富善,这是笔者在红军大学一份史料中看到的一个名字,红大一科第一期40位学员中的一位。当时是1936年2月,红大政治委员毛泽东,校长林彪,副校长刘伯承,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学员:校长林彪 教育长罗瑞卿 一科科长陈光 一科政委罗荣桓 谭 政 张爱萍 彭雪枫 杨成武 刘亚楼 陈士榘 张纯清 杨立三 王 平 杜理卿 苏振华 符竹庭 彭加伦 耿 飚 周士第 郭述申 赵尔陆 张经武 黄永胜 周建屏 李 涛 贾拓夫 邓富莲 吴富善 张达志 童小鹏 宋裕和 莫文骅 贺晋年 张树才 刘惠农 谭冠三 肖文久 罗宝连 武 亭(朝鲜) 洪 水(越南)。就是这样一份史料,使笔者对吴富善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按说,这位将军不论资历还是能力都不会排在第40位,笔者保守估计起码居中是跑不了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老将军却没有什么名气。也许笔者涉猎不广,孤陋寡闻,反正是没有看到有关记叙这位将军的文字资料,真正算得上是一位鲜为人知的将军,其知名度不是一般的低。因此,在认识这位老将军之前,我想先勾勒一下这位老革命的概貌:请允许我引用一下新华社2004年1月13日电讯稿中的第一段文字“空军原副司令员吴富善同志(正大军区职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12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那就是说,1936年的师级干部,干到2003年去世也只不过是个副大军区职,67年哪!其实,将军在1960年3月就是副大军区职了,当时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空司令员,一直到2003年去世,43年没有升一级,仍然是副大军区职,只不过在副大军区职的后面加了一个括号“正大军区职待遇”罢了。试问,现在的干部有哪一个,能在43年未升一级的情况下无动于衷?
从1930年参加红军时算起,这位将军是戎马生涯73年。从1936年进红大时的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笔者就算他是个正团级,(请注意当时红大一科第一期是培训师以上干部的。迁到保安后成立了二科和三科,二科培训团营,三科培训连排干部)经历了副师 正师 副军 正军 副兵团 正兵团 副大军区等7级,平均9.5年升一级,因为这位老将军只是享受“正大军区职待遇”。
就是这样一份史料中这样一位淡泊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老人,不由得使笔者对吴富善这位将军顿生崇敬之意。如果一定要谈背景的话,吴富善将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红一方面军的,也就是中央红军,毛主席 周总理 林彪 罗荣桓 肖 克等都是,见毛主席是多次。1949年的北京香山接见,将军是44军政委,向毛主席敬礼后,毛主席边和将军握手边亲切地说“吴富善,知道,知道。”毛主席的记忆力真是非常的好。多年后,有一次在武汉将军去见毛主席,毛主席见到将军马上说:“吴富善,原44军政委。”可见,毛主席对将军的印象笔者不敢说是很深,总还有点深吧。抗战时期,将军在129师,刘伯承 邓小平 徐向前 宋任穷 邓小平 陈赓 王新亭 陈再道等都是,见邓政委那不知多少次。1945年9月在接到赴东北的通知时,将军去和邓政委告别,小平同志爽快地说:“我本来是不同意放你走的,我这里也缺干部呀!但中央已经决定了,我们也只能服从决定。我已安排了,最近一两天请几位老同志,老战友来,咱们一起吃顿饭,也算是大家为你离开129师送行吧!”可见,邓小平对将军的感觉笔者不敢说是很好,总还有点好吧。解放战争时期,将军在东北,算是四野的了,林 彪 罗荣桓 刘亚楼 谭政 邓 华 陶 铸 贺晋年 谭甫仁等都是,见罗政委那也是多少次了。1949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第四野战军主力部队百万大军,由平津地区出发南下。部队出发之前,有一天在北京饭店,将军和四野参谋长刘亚楼为着调骡马给炮兵拉炮,发生了激烈争吵,两人都动了肝火,吵得脸红脖子粗。罗荣桓来了,知道了争吵的原因,把他们批评了一顿。事后罗荣桓对将军说:“你们两个谁还不知道谁呀?都是一个槽里拴着的叫驴!他脾气坏,你的脾气也不好,应该互相原谅,搞好团结嘛!”可见,罗荣桓对将军的了解笔者不敢说是很透彻,总还有点是那个事吧。从以上看来,将军的背景并不赖,上有国家元首、 共和国元帅,下有省长、省委书记(你像贺晋年 谭甫仁 刘惠农都曾是将军的部下)。
这位老革命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和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中共十二、十三大上连续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这位老革命在1955年授衔时是中南军区空军政委,当时正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也算是个正兵团职了,以后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空军,是一位真正的开国空军中将。
回忆录
书名:吴富善回忆录
作者:吴富善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一九九五年 北京
摘录部分:(P447--P481)第十二章 在平津战役的日子
第十二章 在平津战役的日子
挥师入关战塘沽
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的军事形势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毛主席称这一转折“是中国革命成功和中国和平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东北全境解放,入关作战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辽沈战役尚未结束,军委即电令东总,由四纵队、十一纵队组成先遣部队入关。考虑到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攻锦州,战辽西,取长春,克沈阳,袭营口,连续大战五十多天,非常疲劳。所以,决定东北我军战后休整1个月,以养精蓄锐,准备再战。因此,十一月三日,即我们袭占营口后的第二天,东北野战军总部发布了休整命令,规定从五日起休整一个月。
我们七纵队按东总命令,进至辽阳城一带休整。休整期间主要是按东总制定下发的休整方案开展工作。一是开祝捷会、战评会、英模功臣大会、党支部大会及政治工作总结会;二是补充兵员,争取俘虏,调整武器,配备干部,健全各种机构;三是进行战术技术教育训练;四是改善连队管理与连队政治工作,巩固部队。同时我们还要收拢留守锦州、辽西战场的部队及后方人员,处理大批战俘和钨叠勋物资装各筹.虽然工作很多,任务很蓝,但部队上为胜利而欢欣鼓舞,人人脸上挂着笑容,祝捷会、战评会、英模功臣会、战斗.总结会等各种会议开得热火朝天。
休整开始后,从一九四八年冬季攻势开始就一直配合我纵队作战的由曾庆凡、刘世昌、谭刚同志率领的原独立十二师划归我纵队建制,并改称为七纵队第一五七师。
就在我军进入休整之际,华东战场上已经揭开淮海战役的序幕,国民党刘峙集团遭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沉重打击,面临覆灭的命运。华北战场上,傅作义集团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威慑下,在我华北野战军的打击下,已成为惊弓之鸟,急忙将其兵力收缩于平、津、张、唐一线,是撤是守,是南逃还是西窜,举棋不定。
傅作义出于对蒋介石的戒心,同时估计我东北野战军经过辽沈战役至少需三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要到次等才能入关作战。在东北我军入关前,傅部凭其实力尚能自保,所以没有定下立即逃跑的决心。蒋介石也认为,暂保平津可以钳制东北、华北我军,争取部署江防,组训新兵所需的时间。因此。傅作义将其全部兵力六十万人收缩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等地,在六百公里的交通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根据时局变化,随时准备从海上南撤或西逃绥远。
中央军委从当时的战略全局分析队为,将傅作义集团 抑留在平津地区,对整个战局极为有利。为此,军委一面命令华北我军撤围归绥,缓攻太原;一方面考虑东北我军提前入关的时间。
十一月十八日,中央军委紧急电令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以一两天日由司完成出发准备,于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全军或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中央军不战投降。”
这时,我正和其他纵队领导同志在沈阳参加东北野战军的政治工作会议,内容是布置整训作。十九日,改成紧急动员入关会议。会上罗荣桓政委在传达军委电报后,接着向全体与会人员作了紧急入关的动员报告。他简要地总结了辽沈战役的意义和取得胜利的原因,阐明了东北胜利和全国解放的关系,并对部队入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罗荣桓政委特别提出,要做好东北籍指战员的工作,解除他们怕远离家乡的顾虑,要求全体干部克服想休息休息的思想。他号召“所有干部都要学习第三纵队罗舜初政委革命到底的精神。”明确指出,“新的一年是全国大解放的一年,要克服不想前进的想法。身体不好的也要坚持下去,不准许请假,有病只能在部队短期休息,不能离开部队,不准许请求调动工作。全国胜利的时候已经到来了,这是对自己斗争历史做总结的时候了,你为什么在这个做总结的时候当孬种呢?”
罗荣桓同志的动员,使我们大战后刚刚放松的神经重新绷紧起来。会议当天结束,我当天就赶回了部队驻地。邓华等其他纵队领导
同志也接到了东总关于提前入关的紧急电令,正在研究部队的行动。
提早入关,对我七纵队部队来说,确实有很多困难。近两个月的连续鏖战,部队非常疲劳;一些单位伤员尚未安置,部队减员很多,需要补充;时值严冬,部队一部分人冬装还未发齐;部队中由于东北籍干部战士较多,享乐情绪和怕离开东北老家的思想问题已经出现,需要进行深入的动员教育;大批解放战士加入部队,需要做艰苦细致的改造工作。当时我们已经听说四纵队和十一纵队在先遣入关途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周时间逃跑数百人的情况。
根据面临的情况和任务,我们纵队的几位主要领导迅速进行了研究和分工,我负责部队的政治动员和教育。
我和谭甫仁同志一起,分析部队情况,召集师、团两级政工领导同志开会动员。会上我作了动员讲话,要求大家向全体同志讲清楚,东北解放战争得到了关内备解放区战场的配合,所以东北的胜利能够很快到来。现在,我军进军关内,和关内解放军配合起来解放全中国,是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只有全国解放了,东北的胜利才能巩固,农民分得的土地才能保持。同时我对轻伤员的归队,基层干部的调整,东北籍指战员的思想工作等几项主要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最后我对参加会议的同志说:“我们一定要遵照罗荣桓政委的指示,大战胜利后更要做好部队的思想工作,把问题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求各级党委、政治机关和全体干部,特别是政治工作干部,再努一把力,做好部队开进中的政治工作。机关干部要跟随连队,一边行军,一边做思想动员工作,尽量把工作做得深入一些,细致一些。”各单位,企会后立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
十一月二十五日,按东总命令和行军方案,我们七纵队自辽阳一带出发,经盘山、沟帮子、锦州、锦西、兴城,由山海关入关,第一步计划经昌黎进至唐山、芦台一带集结。
行军途中,部队边行进边整顿,并补发了冬装。部队所到之处受到了沿途人民的热烈欢迎。人民群众修路、搭桥、扎彩门,送粮送鞋送锦旗,加上关内各战场捷报频传,部队虽在隆冬严寒季节长途行军,却一直情绪稳定,精神饱满,越走士气越高。
一路上,我们组织各级政治机关,把宣传鼓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设立了不少宣传站、鼓动棚,宣传队员唱歌说快板为部队鼓劲。路旁村口到处都是宣传口号“华北不解放,东北不稳当!”“打到关内去,解放全中国!”
十二月十日,部队抵达山海关。我和纵队几位领导一起登上“天下第一关”的城楼。南眺渤海,波涛浩淼,北望长城,蜿蜒山巅,气势磅礴雄伟。一望无际的部队如滚滚洪流从关下奔腾而过。面对这一切,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回想三年前我从延安来东北,沈阳会议后孤身北上齐齐哈尔,除了紧张就是忙碌。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大举进攻,抢占东北,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解放战争初期,那冰天雪地的斗争岁月是多么艰难啊三年时间过去了,这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辽阔的东北大地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气势汹汹的几十万国民党精锐部队被消灭个净光,而当年进入东北的我十几万部队已发展成为坦克隆隆,大炮赫赫的百万雄师。今天,这支威武雄壮的部队挥师南下,向关内挺进,去实现解放全中国的历史重任。长城,你将再次为历史作证,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正义是不可战胜的,一切反动派都将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十二月十一日,毛泽东主席给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发电,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当天,中央军委还致电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和华北局,宣告平津前线司令部(简称前总)正式成立,东北、华北野战军、冀中部队和相应的地方兵团统一由林、罗、刘、谭指挥。
十二月十三日,我们纵队进至唐山、芦台一带后,按平津前线司令部的命令,马不停蹄,继续向南疾进,先后占领军粮城等地,至十二月十八日,我七纵队与兄弟部队九纵队、二纵队,完成了对塘沽守敌八十七军和另两个师从陆上的分割包围。
根据中央军委的作战计划,十二月二十日中午,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电令我们,准备指挥攻击塘沽。电报全文如下:
邓、吴、曾、谭、高:
(一)七纵主力在北塘附近集结,以一部逼近塘沽进行侦察。
(二)塘沽战役的指挥由你们担任,参加攻击的兵力待敌情弄明后再定。盼你们即详细进行侦察并提出整个作战意见。如塘沽之敌向军粮城前进,接应天津之敌突围时,则须准备随时投入战斗。
林、罗、刘
十二月二十甘十二时
接受任务后,我和邓华同志立即与九纵队詹才芳司令员、李中权政委,二纵队刘震司令员、吴法宪政委,按作战任务划分作战区域,分头派部队侦察敌情,勘察地形,拟制作战方案。集中七纵队、九纵队、二纵队三个纵队十个师的兵力夺取塘沽,彻底切断敌人海上逃路。
塘沾位于渤海湾,距天津约四十五公里,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港口,也是平津国民党军出海的唯一通道。为了确保塘沽、天津,傅作义将两地划为一个守备区――津塘守备区,以第十七兵团司令侯镜如任司令,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任副司令。十二月中旬侯镜如正准备由塘沽赴天津任职时,我军攻占了军粮城,他以津塘交通断绝为借口,滞留塘沽,把防守天津的责任完全推给了陈长捷。
侯镜如根据塘沽的地形,将兵力重点布防在塘沽新港间纵深地区及塘沽北侧、西北侧地区。加之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马纪壮率主力舰“重庆号”及其它舰船数十艘在海上游弋,协同防守,既可增强机动火力,又可在必要时掩护撤退。
根据任务分工,12月19日,我七纵队进至北塘一带展开,准备由北向南攻击塘沽守敌。
部队一到北塘,我们就立即对战场地形进行了勘察。站在北塘东面高大的盐堤顶上,可以看到塘沽市区和远处的大海,视野很开阔。回到纵队部后,大家都感到压力非常大。可以说,无论是邓华同志还是我或是曾克林、高体乾等同志,都参加过许多战斗了,其中硬仗、险仗也打过不少,但在大兵团作战中遇到像塘沽这样叫人挠头的不利地形还真未碰到过。
塘沽东面临海,南面和西北面直到海边,皆为宽阔草地、盐田,沟渠纵横,冬不结冰,无法徒涉,难以接敌,更不便大兵团行动。敌利用大片盐田作为防御前沿,加上陆上和海上纵深炮火作掩护,我攻击部队一来兵力无法展开,二来一旦发起冲锋,必将受到敌层层火力的杀伤。怎么办?我们研究了一个又一个方案,又一个又一个地被自己否定掉了。
中央军委电令“先打塘沽,后取天津”,而且要快。面对既定的作战方案和现实的敌情、地情,我和邓华同志一时陷入了十分矛盾的处境之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我们命令部队继续侦察,做夺取塘沽的准备,同时决定用少量部队进行试探性攻击。
在反复勘察地形的基础上,我们先拟定了地形条件较好的海滩车站作为第一个攻击目标,由二十师担任主攻。同时命令二十一师配合友邻部队攻占塘沽西北的新河镇。
海滩车站是个不小的村镇,铁路、公路从镇中穿过,敌有两个营在此防守。二十师配属纵队炮兵一部,对海滩车站的攻击可以说是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开始二十师想用挖交通沟的办法迫近敌人,但在这盐滩地上,挖上几锹,沟里马上就积满了水,只得放弃。
12月23日,二十师攻击海滩车站的战斗打响。在纵队炮兵团和师山炮营火力掩护下,敌人的火力完全被压下去。但当攻击部队展开攻击后不久,就遭到敌远程炮火的拦阻袭击,特别是在几条主要通道上,敌人炮火组成了密集的火网,我军无地形地物可用,又无工事作屏障,受到很大伤亡。在其它地形进攻的部队,由.于盐滩上泥泞粘脚难行,大大延长了在敌炮火下的运动时间,加上一条条无法徒涉的水渠,使部队被迫向几条通道集中,加重了这些地段的混乱,我军被迫暂停进攻。
二十师及时调整了战术,采取小部队,多批次连续冲锋,减低了冲击地段的人员密度,减少了在放炮火下的伤亡。战士们以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前赴后继,英勇冲杀,终于冲进了村,与敌展开激烈的争夺。战至下午5时左右,支撑不住,在炮火掩护下向塘沽方向后撤,我军占领了海滩车站,歼敌700余人,而我二十师也伤亡了600余人。
战斗刚刚结束,我们立即与机关的部分同志赶往海滩车站了解战斗情况。战士们对在这种地形上作战和这次战斗一肚子意见。有的战士气呼呼地对我们说:“这叫什么仗?打发挥不了火力,冲又使不上劲,伤亡一大堆,最后还让敌人跑掉了……。”
同日,二十一师六十三团配合兄弟部队攻击敌交警第十一总队约2000人据守的新河镇,由于水沟纵横,泥沼众多,道路复杂,战斗从早上8点战至下午18时,虽然夺取了新河镇,歼敌大部,但仍有部分残敌逃跑。二十一师歼敌140余人,而我伤亡近400人。
根据两个战斗的实际情况,我们下令部队暂停对塘沽之敌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