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昌(研究员)的个人简介
王宏昌,男,汉族,1923年3月出生,江苏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194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主要从事经济学专业。从40年代开始研究经济问题,80年代它持多项社会科学国家重点课题,包括在我国实验产业最优计划的编制,阐述马克思的经济管理思想,估算我国1985年国民总产值,初步澄清生态恶化的历史原因,提出改善措施。2004年7月12日12时5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
基本内容
力作
王宏昌多年致力于我国环境变迁的研究,完成“我国西部气候演替”之力作:《中国西部气候―生态演替:历史与展望》。
王宏昌写作这本书的时间,适逢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他把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思考进行总结,终于发现“中国的穷根原来深植于生态环境问题之中”。王先生在《序言》中写道:“作者自1938年起一直在学习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如何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生产更多的产品。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自然资源,如何增加它?经济学的办法不多。可能生态学会对我们有些帮助。”于是,他“抱着病人求医的心情阅读生态环境方面的书籍、文献,再三思考中国存在的生态问题”,终于领悟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原理:自然界孕育着大量风力资源,自古以来就是“将湿润区的水气运往干旱区”的主要动力。没有风力,干旱区将更加干旱。中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夏季多雨,多偏南风,上风区湿润,下风区干旱,上风区上空水气愈盛,输送到大西北的水气愈多。中国北方干旱化的原因,是由于过去在多雨区森林砍伐过度,降雨留不住,蒸腾水气少,南风输送的水气减少,于是北方干旱化。因此,“在多雨区造林是支持干旱区的妙法”,王先生在这本书里反复讨论的就是这件事。按照他的估算,若在横断山区造林20万平方公里,输送北方的水气可望增加几百亿立方米,而且可能对新疆境内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地区有益。
为研究中国西部环境生态问题,王先生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和古今中外的多种文献。他在《中国西部气候》书中纵论古今,旁征博引。广泛的阅读和深邃的思考,使得王先生跨越了学科领域和生活年代的界限,纵横捭阖,表达了过人的见识。例如城市化,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王先生认为,一个地方的兴起,各有其原因。五台山是宗教胜地,自古以来,寺庙林立,香火兴旺。杭州、桂林以风景闻名。旧社会的北平,百业凋敝,教育事业一支独秀,同时也是住家的好地方。每个城市各有特色,各有其生存之道,不必雷同,不必都去搞污染环境的传统工业。王先生的语言特点是平实稳重,并无太多强调,却能在心平气和的表述当中表现出振聋发聩的威风。中国也在城市化,若能吸取王先生的忠告,一定可以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