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引发关注,中国有独角兽企业372家,企业总数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已达372家,分布于22个省、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其中北京75家、广东64家、上海59家、江苏49家。北上粤苏4省市合计247家,占比高达66%。
北京凭借政治经济中心的资源聚合优势,成为全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这一区域汇聚了顶尖人才、前沿技术与密集资本,加上中关村等创新载体的政策突破,为独角兽企业提供了强大支撑。
今年,“独角兽企业”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2024年,我国新晋独角兽企业有53家,占比接近40%。
独角兽企业的成长,一方面得益于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与创新活力,同时也离不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各地亦纷纷推出相关支持政策,让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能够充分释放。
整个亚洲地区共有495家独角兽企业,分布于14个国家,新晋独角兽数量下降;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突破1.5万亿美元,平均估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金融科技、新零售和智慧物流赛道。
除了中国外,2024年印度有独角兽企业55家,企业总数位居亚洲第二、世界第三。印度互联网经济催生大批独角兽企业,依托其人口红利及持续演进的资本生态体系,逐步实现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突破。
新加坡依托多元人才储备、资本汇聚效能与制度创新生态,成为亚洲独角兽企业的核心门户。在16家独角兽企业中,半数分布于金融科技赛道。
韩国呈现“小规模,高集聚”的发展特征,超半数独角兽企业聚集于数字文娱、新零售和企业数字运营赛道,依托本地大企业及众多投资机构快速发展。
本文源自热点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