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在研讨会上深度剖析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他指出,该片以温情克制的笔触,为乡村变迁中的留守群体塑造了生动的银幕形象——留守老人互助拾穗、留守儿童在田埂孤独奔跑等场景,于舒缓叙事节奏中铺陈开来,既呈现乡村生活的本真质感,更借留守儿童、乡村空心化等议题,深刻揭示了个体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及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他特别指出影片富含象征意义的细节:祖父始终拒用智能手机,屏幕亮起时转身离去的背影暗含对传统的坚守;田埂上蚂蚁负重爬行的特写,则隐喻着人物的挣扎与韧性。这些意象自然融入叙事,避免刻意雕琢,彰显了创作者的思辨深度。同时,宋智勤肯定了河北美术学院将实践教学与影像创作相结合的模式,认为其引导学生深入采风、参与实际创作的方式,为青年电影人提供了宝贵平台。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
《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郑阳在研讨中称赞《水草长生》为一部“平静而美丽的乡村散文诗”。他指出,影片以十五年的坚定叙事姿态记录乡村变迁,在时光流转中传递出真实厚重的力量。其影像风格极具辨识度,长镜头完整呈现插秧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从弯腰插苗时膝盖的弧度、稻穗风中摇曳的韵律,到指尖分秧的细微动作、水珠滚落稻叶的瞬间,细腻捕捉劳动之美,令观众仿佛置身稻香田野,亲历农忙烟火气息,沉浸感强烈。作为与导演相识十五载的同行,郑阳感慨其成长轨迹:从早年影迷时期参与老电影沙龙并详尽记录心得,到如今以独特视角记录乡村的成熟导演,这份在商业片主导时代下的热爱与坚守尤为珍贵。他忆及导演在2010年电影沙龙中探讨经典影片时眼中的热忱,如今已转化为作品中对乡村的深沉关怀。郑阳还提供了影片宣发的众多参考建议,期望影片能触达更多文艺片爱好者,提升文艺片的艺术价值认知度。
《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郑阳
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将影片解读为关于时间、土地与生命的深刻之作,其“时间折叠”叙事手法颇具巧思。影片通过约20分钟的段落跳转,将主人公少年与成年生活压缩呈现,物质环境变迁与祖孙间不变默契、对土地的恒久依恋形成鲜明对照,深刻诠释乡村“变与不变”的复杂肌理。土地、稻田与劳作镜头构成动态农耕史。爷孙夕阳下并肩行走、雨天共用塑料布避雨等细节真实动人,直指“乡村青年何以坚守”的时代叩问。他认为影片在虚构与纪实间找到精妙平衡,素人演员的生涩感贴近生活本真;若能在日常叙事中强化内在戏剧张力,如增加返乡青年与父辈耕作方式的观念碰撞,将更易引发共鸣。片中祖父自然下车报案与年轻人驻足对比,暗含代际差异,此类“不动声色的冲突”极具张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